蔣璟璟
教育部22日上午發(fā)布消息稱,今年秋季開學將實施第一部全國性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。今后學校將為新生建立學籍,通過電子學籍系統(tǒng)申請學籍號,以學生身份証號為基礎進行統(tǒng)一編碼,為確保唯一性,全國范圍一人一號,籍隨人走,終身不變。
既已是大數據時代,學籍管理方式的改革與升級,可謂大勢所趨。恰如相關官員所言,“唯一學籍號”制的現(xiàn)實功用,是多方面的。歸結起來,大致如下:首先,為學生“受教育”提供規(guī)范與便利。具體包括,預防輟學、化解跨省升學難,記錄學生素質培育進程等﹔再者,提高教育投入使用效率,確保主管部門可精準給付“校車項目”、“營養(yǎng)改善計劃”等補貼,有效避免“一生多籍”套取補助之類的情況。
有報道指,未來的中小學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(tǒng),將包括“學籍信息管理模塊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(yǎng)改善計劃管理模塊、校車管理模塊等”。由此,勢必有望一改過去“分別管理”的低效和重復工作格局。
之於教育事業(yè),任何具體的工程推進,最終都應納入到一個明確的宏觀約束架構中來。而聯(lián)網的學籍管理系統(tǒng),正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。當然,在很多人印象中,此類技術層面的改進,似乎永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﹔且也有觀點指出,此舉極可能導致隱私泄露——但期待一項技術革新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教育沉疴,隻能是不切實際的奢望。
當公眾期望教育格局向好,就理應對一切積極、細微的改變,抱持包容與耐心。統(tǒng)一學籍管理,不僅是“一人一號”那麼單薄。它所踐行的,還有職能部門培育教育領域健康生態(tài)的考量。在此之后,一系列新推的教育激勵、扶持項目,才可減少耗損、更多生效……說到底,無論是布局信息聯(lián)網監(jiān)督機制,亦或是其他類似的基礎性努力,都是可以撬動后續(xù)變革的。
當然,設想得再美好,終究也得看執(zhí)行得如何,而這也恰是公眾的擔憂之所在。比如,在一些偏遠學校,尚不具備錄入電子文檔的條件,對此該如何應對?再比如,如何預防聯(lián)網所帶來的泄密風險?諸如此類,必得事先有所安排才好。